BNCT的臨床主要集中在高級別膠質瘤上,關于頭頸部(HN)區域復發腫瘤的患者.常規療法失敗的病人。
BNCT是一種生物學上而非物理上靶向的放射療法,因此理論上應該有可能選擇性地破壞分散在正常組織中的腫瘤細胞,提供足夠數量的10b和熱中子被輸送到單個腫瘤細胞。在這篇評論中,將提供一個關于BNCT的簡要更新,因為它與高級別膠質瘤、頭頸部復發癌和黑色素瘤的治療有關。討論一些必須應對的挑戰,以便BNCT從實驗模式過渡到臨床上更廣泛接受的模式。直到2014年,BNCT臨床使用的中子源都是特別專用的核反應堆,產生熱中子或超熱中子。然而,從那時起,國際已經制造了加速器中子源,這些中子源可以安裝在醫院里并產生超熱中子束。其中三種加速器目前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以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高級別膠質瘤 頭頸癌臨床研究
論文報告描述使用BNCT治療惡性腦腫瘤患者的臨床結果的研究,其中大數量的惡性腦腫瘤具有高級別膠質瘤。
小野浩二是日本BNCT計劃的推動力量,他回顧了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來推進BNCT進程需要做的工作。由于出于各種意圖和目的,基于核反應堆的BNCT可能已經在日本終結,未來取決于基于加速器的中子源,如上所述.Miyatake等人和川端康成等人大阪醫學院治療了多的腦瘤患者,其次是由約恩蘇和卡卡蘭塔領導的芬蘭小組,還有一小部分在臺灣接受陳治療的病人。
在所有這些研究中,左旋多巴作為一種果糖復合物被用作遞送劑。Miyatake等人他們在2002年開始了對腦腫瘤治療的研究,從那以后,治療了58名新診斷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50名復發性腫瘤患者和32名復發性高級別腦膜瘤患者,共有140名患者167次申請BNCT。結果已經在別處詳細報道了并簡要總結如下。針對50例復發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使用左旋多巴和BSH的組合作為硼傳遞劑,在大多數患者之前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成像18在進行BNCT試驗之前,用雙酚a來確定雙酚a的攝取量。三分之二(12人中的8人)的患者通過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顯示其腫瘤大小在隨訪期間有所減小。
在22名復發膠質瘤患者的隊列中,BNCT治療后的平均存活時間顯著延長至9.1個月,而復發后接受其他類型挽救治療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延長至4.4個月。然而,在200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間接受治療的87名患者中,有30名患者隨后出現了腫瘤的腦脊液播散,并且這些患者中有不成比例數量的人患有小細胞膠質母細胞瘤。
從2012年開始,使用回旋加速器的中子源啟動了第二階段臨床試驗,然而,該試驗的結果尚未公布。最后,臺灣提交了一份關于2017年在臺灣臺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的六名復發性腦膠質瘤患者的初步報告。
高級別膠質瘤是很難治療的人類惡性腦瘤之一。Miyatake等人獲得的臨床結果和川端康成等人和Kankaanranta等人治療的芬蘭患者并由科伊武諾羅在研討會上報告,但仍未獲得BNCT作為一種癌癥治療方式的廣泛接受。這并不令人驚訝,因為在治療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方面規模較大的進步是將術后光子照射與替莫唑胺(TMZ)的同時給藥以及TMZ的重復周期相結合,這導致了中位總生存率的適度增加。該方案基于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進行的一項研究,由579名隨機分為兩組的患者組成,他們接受了手術,同時接受了單獨的光子放射或光子放射與TMZ聯合治療,以證明中位總生存期增加了2.5個月,這在統計學上非常顯著。因此,除非在開發新的腦腫瘤定位硼傳遞劑或大型隨機臨床BNCT試驗方面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否則很難獲得數據來說服治療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廣大臨床醫生,除了對那些已接受耐受性治療且無其他治療選擇的復發腫瘤患者進行挽救性治療外,BNCT還有很多可提供的。除了開發新的和更有效的用于BNCT腦腫瘤的硼傳遞劑之外,增強其臨床療效的最好希望是通過增加雙酚a的劑量和輸注時間來改善給藥模式,正如瑞典小組所報道的那樣或使用新的物理方法來增強BPA和BSH的輸送,如脈沖超聲波(美國)。脈沖超聲的使用已被證明能暫時破壞血腦屏障(BBB),這種方法不僅能改善BPA和BSH的攝取,還能改善它們在腫瘤內的微分布。
BNCT適應癥有哪些?
①各種惡性原發性腦腫瘤;
②黑色素瘤;
③頭頸部腫瘤;
④肝癌(包括多個病變);
⑤膀胱癌;
⑥局部復發性乳腺癌;
⑦肺癌;
⑧結腸癌;
⑨間皮瘤。
需要進行幾次?每次多長時間?
原則上,“硼中子治療”的次數為1次,時常大約在半小時。每個患者的情況各異,請遵循醫囑。
注:文章及圖文來源網絡、臺灣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等、侵刪,如果您需要了解BNCT技術、設備、專家、治療等方面,我司可以提供BNCT協助服務。
成都瑞庚醫療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公司網址丨www.xiushuinongyuan.com
公司郵箱丨rg@ruigeng.net
洽詢電話丨028-61985320
微信客服丨18982287599
微信公眾號丨瑞庚臺醫
赴臺醫療
疫苗接種
赴臺培訓
赴臺考察
赴臺交流
赴臺健檢
臺灣養老
兩岸論壇
兩岸合作